2025高级动态艺术装置训练营·第二期成果回顾二:《安全距离》交互式机械蝴蝶装置
2025年8月19日至2025年8月23日,来自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南通理工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三江学院、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等学校的各专业师生共赴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参加由投石智能、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玄武区人工智能企业商会联合主办的高级动态艺术装置训练营(第二期)课程,为期4.5天的课程中,学员们不仅通过学习课程掌握了动态艺术装置的原理拆解、常见范式等理论知识,更通过课程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动态艺术装置!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创意盛宴,欣赏学员们独具匠心的动态艺术装置作品吧!
交互机械蝴蝶装置:当代心灵的隐形界线之映
本装置以金属构建的蝴蝶为核心视觉载体,融合符号象征、互动体验与精密机械设计,将当代人对生活的温柔渴慕与对外界的敏感防御具象化,最终呈现一道无声却锐利的 “心灵界线”,既是机械美学的表达,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度叩问。
作者:
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博士 张叶轩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广告学院教师 韩仁杰
技术支持:南京投石科技有限公司
一、视觉载体与符号内核:蝴蝶的多重隐喻
蝴蝶作为跨越地域与文明的“通用符号”,被赋予了丰富且深刻的内涵,成为装置与观者情感共鸣的核心纽带
生命的隐喻
从幼虫到成虫的蜕变,对应人生的成长与蜕变,凝缩着对 “新生” 与 “可能性” 的想象。
情感的寄托
在诸多文化中,蝴蝶是爱情、浪漫的象征,其轻盈姿态暗合人心底对柔软情感的向往。
自由与束缚的对照
蝴蝶的展翅高飞是“自由” 的直观表达,但装置中 “受传感器控制的翅膀”,又暗示着自由背后无形的约束,为后续 “心灵界线” 的主题埋下伏笔。
美与消亡的共生
蝴蝶的绚烂羽翼代表极致的“美”,而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又关联着 “死亡” 与 “消逝”,让符号更具张力,呼应当代人对 “美好易逝” 的微妙焦虑。
装置将蝴蝶设定为 “人海中柔软灵魂的镜像”,观者在注视金属蝴蝶时,实则是与自身内心的情感、渴望与不安对话,为后续的交互体验奠定情感基础。
二、交互体验:以感官联动唤醒心灵共鸣
装置通过红外距离传感器构建 “人与蝴蝶” 的动态交互关系,让观者的行为直接影响装置的状态,将抽象的 “心灵界线” 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与动态反馈。
距离与翅膀摆动的联动:
当观者轻步逼近时,传感器捕捉距离变化,蝴蝶的翅膀摆动速度逐渐放缓、幅度收窄 —— 如同生物感知威胁时的 “警觉收缩”,模拟人面对外界靠近时的本能防御反应。
距离与翅膀摆动的联动:
灯光颜色随距离递进形成明确的情绪线索:初始状态下,LED 呈 “霜白” 色,纯净、柔和,对应心灵对外界敞开时的温柔;随着观者愈发靠近,灯光逐渐过渡为 “赤红”,色彩浓烈且带有警示感,恰似心跳骤紧的焦虑与防御,让 “界线” 从无形变为可视。
整个交互过程并非单纯的 “动作反馈”,而是一场微型的 “情感叙事”:观者的 “靠近” 是外界压力的隐喻,蝴蝶的 “翼收灯红” 是内心防御的具象,二者的联动让 “当代人面对社会潜网的敏感防御” 变得可感可知。
三、机械与材质:为艺术表达筑牢技术基底
装置的艺术理念与交互体验,依赖精密的机械结构与适配的材质选择实现,兼顾功能性与美学性:
装置整合多种传动机构,各司其职,确保蝴蝶翅膀摆动、灯光触发等动作的稳定与自然。
斜齿轮传动:利用斜齿轮传动平稳、噪音小的特点,为翅膀摆动提供持续且均匀的动力,避免动作卡顿,让 “翼拍缓收” 的过程更显细腻。
连杆传动:通过连杆结构将电机动力转化为翅膀的 “开合摆动”,可精准控制摆动幅度,完美匹配 “距离越近、幅度越小” 的交互逻辑。
滑块传动:辅助调节翅膀摆动的轨迹与速度,配合传感器数据实时微调,让动态反馈更灵敏,确保观者动作与装置反应的 “无缝衔接”。
材质选择:平衡稳定性、韧性与美学感
材质的搭配不仅满足机械性能需求,更与 “蝴蝶” 的视觉形象、装置的情感主题相契合:
金属铝:作为主要结构材质,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保障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同时其冷冽的金属质感与 “心灵界线” 的 “冰冷” 特质呼应;
黄铜:用于局部装饰与传动部件,黄铜的温润色泽与金属铝形成对比,既增加视觉层次,又暗合 “温柔渴慕” 的情感内核,平衡装置的冷硬感;
3D 打印材料:用于翅膀细节与异形部件,可实现复杂的造型设计,让蝴蝶羽翼更具精致感,同时其良好的韧性确保翅膀长期摆动不易损坏,兼顾美观与耐用性。
四、作品主旨:当代心灵的 “隐形界线” 之思
装置的最终价值,在于将 “人对生活本质的温柔渴慕” 与 “对社会潜网的敏感防御” 这两种矛盾的情感叠映一体;
初始的 “霜白灯光、轻盈翼拍”,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 渴望靠近、渴望联结、渴望柔软;
逐渐靠近后的 “赤红灯光、翼拍缓收”,则是当代人在社会压力、人际关系中的本能防御 —— 害怕被侵入、害怕受伤害、害怕失去自我。
这道随距离变化而显现的 “动态界线”,正是当代心灵的真实写照:它无声,却能清晰感知;它锐利,划分着 “自我” 与 “外界”;它温柔,源于对美好的守护;它冰冷,源于对伤害的警惕。装置以机械艺术为媒介,让观者在交互中直面自身的情感状态,引发对 “如何平衡渴望与防御” 的深度思考。